【原创】安置点里的中国温度 兰州榆中山洪抢险救灾评论 ③ -凯发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  >  凯发娱乐-凯发网址  >  媒体评论  >  原创
【原创】安置点里的中国温度
兰州榆中山洪抢险救灾评论 ③
发布时间: 2025-08-13 16:08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王萌

  在榆中县第三中学安置点,孩子们游戏、绘画,老人们微笑旁观。这些温情画面背后,是一个高效运转的救灾体系。标准化配置的床位铺着崭新被褥,食堂里饭菜热乎、爱心企业捐赠的牛肉面香气四溢。医疗站的医护人员和常备药品,心理咨询角的专业沙盘,免费理发区的推剪声,共同构建起受灾群众的临时家园。

  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写在规章制度里的关怀在安置点被切实的贯彻执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每人每天60元的伙食标准,确保三餐营养;防疫要求细化到8小时一次的环境消杀;100名志愿者实行三班倒服务机制,保证24小时有人值守。在城关镇南坡湾村安置点,8顶标准化帐篷、日间照料中心改造的安置区,以及按需发放的3400余件捐赠物资,让这些制度化的保障有了具体模样。

  灾后重建的速度令人惊叹:6小时内16个安置点全部启用,24小时内2700名救援人员完成集结,48小时内51条受损道路恢复通行,72小时内15037户停电用户全部恢复供电。上庄村的村民李大姐说:“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有信心重建家园!”此时,村里的电线杆已经重新竖起,蔬菜地里也开始了抢收工作。

  “这里比家里还周到。”安置点里的老人这样评价。马莲滩村民端着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眼神坚定:“只要我们大家拧成一股绳,肯定能把家园重新建好。”这种信心,源自切实的保障——当前,卫生防疫人员已完成304处地灾隐患点排查,政府正着手制定防止因灾返贫措施。

  从热乎饭到恢复生机的村庄,从志愿者的理发工具到孩子们画笔下的色彩,这些温暖的细节丈量着一个国家对待生命的温度。灾难终将过去,但这份守望相助的情谊将长存心间。当崭新的房屋在原址拔地而起,当孩子们重返校园,当田地里再次长出新绿,人们会记得:在那段风雨同舟的日子里,是制度保障让温暖可感可触,是各方合力让希望生生不息。这种风雨中的守护,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底色。(立尔)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王萌
网站地图